“1+X”联读,一道美丽的课堂风景
——记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第一次语文大组校本教研活动
三月,春暖花开,莺燕呢喃。在美好的春光里,我们迎来了校第一次语文大组校本教研活动。黄小娜老师围绕“1+x”联读研讨主题,呈现了一节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课例《诗中竹韵》。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和跟岗锻炼的新教师共70多人一起参与了本次活动。

3月28日下午,在阶梯教室,黄小娜老师带领六(7)班的孩子们,徜徉在古诗的殿堂,流连在竹子的世界。
竹子于中国文人有着不可言说的情结。“岁寒三友”“花中四君子”都有竹子的身影,它以自己独特的品质、风韵,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。诗中的竹不仅仅是竹子,它是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,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,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,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。
黄老师借“竹”的意象,串联群诗的组合教学。她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背诵中的《竹石》为例,组合郑板桥另外四首描写竹子的诗,丰富竹子所承载的文化意象,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,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,坚韧不拔、不屈不挠、刚毅正直的胸襟。之后,再拓展引入不同诗人笔下的竹。从郑板桥笔下竹子的坚劲、不屈不挠、有气节到其它诗人笔下竹子的谦虚低调、竹子的高洁,竹子气冲云霄的志气等等,孩子们在反复的吟诵中,感悟竹子的意象内涵,领略竹子所承载的中国文化。




课后,全体老师在阶梯教室开展评课活动。黄小娜老师主要交流了自己的选课、备课的心路历程及思考。四年级老师分别从“教学理念”、“ 教学目标”、“ 教学策略”、“ 课堂生成”、“ 学生学习”、“ 教学评价” 等各个层面展开点评。
老师们一致认为本堂课立足学生,精选文本,有效开展“1+X”联读教学,是一节有高度,有厚度,有广度,有温度的课。课堂上,学生通过自主学习、小组合作学习,在老师的引领点拨下,在反复的吟诵中,感悟竹子意象,体会诗人情怀,教学达到了三境:“物境”、“情境”、“意境”,这也正是古诗教学努力的方向。同时,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和建议,如古诗重积累,如何处理好古诗感悟和积累的关系?如何让朗读指导更富层次等。





精彩的教研活动少不了专家的总结引领。彭永帆校长认为:教研是每个人传递声音最好的地方。评课要用事实说话,用例子说话,今天的评课,老师们真实、真诚,展示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。今天的课堂,采用“1+X”联读,无限精彩,充分展开古诗的学习过程,呈现思维的有效参与,体现了学习的“边界与无边界”。首先表现为:语文学习无边界,用活例子,以一课带一类文本;其次,课堂学习无边界,突破40分钟有限课堂时间,拓展延伸至更广阔的课外学习,拓宽学生语文视野;其三,课程无边界,由“竹”的课程,到未来“梅”“菊”等微课程,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。在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亮点之后,彭校长还指出:古诗的学习策略还可以多变,如猜想、勾连、图像化等。不同古诗要采取不同学习策略,让课堂更灵动。


本次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、学习、研讨的平台。创意的文本组合,生动有效的课堂,让老师们充分感受“1+X”联读教学的魅力和意义,在活动中观有所得、研有所获,让我们不断努力,且思且研,且研且思,在小学语文“1+x”联读教学之路上砥砺前行!
(文:黄小娜 图:叶华媚)